消除美國華人對心理疾病的偏見
引言
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各地引發許多問題,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對美國華人而言,這場疫情讓他們感到恐懼、氣餒及疲憊。他們不單要面對疫情帶來的恐懼感和疏離感以及經濟衰退等問題,更因連番無故的種族歧視攻擊事件,為自身安全感到擔驚受怕。在特朗普政府執政期間,美國華人成為新冠疫情問題下的代罪羔羊,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情況越發嚴重 。社會的反亞裔浪潮加上疫情造成對心理和經濟的種種負面影響,大大增加了美國華人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和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等精神疾病的機率。然而,美國華人在尋求相關心理健康協助時,往往面對不少障礙,包括缺乏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保險問題及華語心理健康服務不足等。此外,不少美國華人對心理疾病存有誤解及偏見,進一步阻礙他們尋求所需協助。
心理健康的定義。 與身體的健康有何相似及不一之處?
在解釋有關美國華人對心理疾病的誤解之前,我們須先了解什麼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情感、心理、認知和社會福祉。心理健康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感覺、行為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方式。此外,遺傳、生活經驗、生活方式(例如飲食和運動習慣)和創傷性事件等不同因素亦會對心理健康構成影響。一般而言,我們會傾向把心理和身體的健康分開。然而,兩者其實息息相關,均是身體健康不可或缺的部分。心理健康問題會增加患上身體疾病的機率。根據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的資料(2015年),患有抑鬱症的人更容易患上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等疾病。由於患者對心理疾病存有負面觀感,他們往往只針對身體出現的問題尋求治療,而忽視抑鬱症的症狀。
美國華人對心理疾病的負面觀感研究
對心理疾病的負面觀感指的是對精神病患者存有負面的態度和行為(戈夫曼,1963年)。研究發現亞洲國家人士較容易對於精神病患者產生負面觀感,例如認為精神病患者比不上他人,會危及自己或他人,或難以擔當某些重要職位。他們往往認為心理疾病是可恥的,並會將其歸咎於一個人的性格缺陷或缺乏自制能力。此外,患者傾向對心理健康治療持負面看法,例如認為治療會對自己及家庭社會地位會造成負面影響,因而隱瞞自己的疾病,不去尋求協助以重拾健康。因此,消除對精神疾病的偏見至關重要。
重新了解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與一般身體受傷十分相似。我們一般不會因為別人受傷或看醫生而攻擊或看低他人。心理疾病其實只是一種較不明顯的創傷,亦需要專業治療。假如病人不尋求醫生協助處理傷口,傷勢便會越來越嚴重,更有可能會因缺乏適當的治療而失去生命。同樣地,如果心理病患者(如抑鬱症和飲食失調者)得不到專業協助,亦可能會導致死亡。因此,消除對心理病患者的偏見可鼓勵患者打開心房接受治療,重拾健康。
什麼是心理健康治療?不同治療方式的優點及缺點?
現時的心理健康治療可以分為兩個類別: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研究發現對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兩種模式有最好的療效。 我們不時會面對不同程度的情感和心理問題。假如情況不太嚴重,我們可以通過均衡飲食和定期運動改善心理健康。但如果情況嚴重的話,患者則可能需要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及輔導員等專業人士的協助。專業人士精通不同治療方案且有實踐經驗。雖然患者或會對藥物或心理治療有不同看法,他們應當與專業人士共同探討及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各有利弊。心理治療針對提升患者應變、識別適應不良認知,及自我意識的能力。心理諮詢的時間和形式會因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和治療方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患者在某些情況下須接受長期治療,以達致最佳治療效果,但這亦可能會對患者造成負擔。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專家會按患者的需求和疾病性質建議服用藥物。藥物可以更快地緩解症狀,但可能會出現副作用,包括噁心、頭暈、胃部問題和頭痛。有藥物成癮情況的患者亦須特別小心長期服藥。事實上,世界上沒有所謂的仙丹妙藥可以立刻消除心理疾病。因此,無論你選擇哪一種治療方式,堅持治療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潘詠恩 董曉笑
This article was first published in Sing Tao Daily: